我县于2020年开始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三年来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探索开展了乡镇卫生院领办试点。由县人民医院领办伏岭镇中心卫生院、县中医院领办长安镇卫生院,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等统一管理。二是不断推动牵头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县人民医院通过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紧密型重点托管合作关系、县中医院引进了“曹勇军长三角名医”等6个名医工作室带动了服务理念、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今年有16名毕业生到村医岗位工作;全县乡镇卫生院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完成并运行;建设了伏岭镇、长安镇农村医疗急救点;截止三季度末,全县公立医疗机构较去年同期门诊人次增长10%(其中乡镇卫生院增长36.7%)、住院人次增长38.45%(乡镇卫生院住院103人次,去年同期为0)。
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县医疗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薪酬待遇水平和职业发展前景较周边县区无优势,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运行以来,实际外来引进人员占总招收人员的比例不到50%,且人员落编存在中间环节多,周期长的问题。各卫生院5年来申请离职20余人,在职职工41岁以上122人,其中51岁以上44人,35岁到41岁之间只有14人,人员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足, 54名村医中60周岁以上37人,结构老化比较严重。
二是医疗信息化建设滞后。全县医疗信息系统尚未实现全面覆盖和信息共享,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有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互不相通,数据不能共享,全县医疗卫生信息化呈现“孤岛化”和“碎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医共体建设工作的下一步推进。
建议:
一、持续创新机制提供政策支持。一是盘活编制资源。探索建立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和县级医院基层特岗制度。在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内,依托县域医共体,统筹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空余事业编制,动态调整,实现县级统筹、乡镇所有、统一使用和上下贯通的编制管理新模式,为乡镇卫生院引进医疗卫生人才提供编制保障;二是强化绩效考核。创新激励与考核机制,将服务质量数量、运行效率、患者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现按劳取酬,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增强县级医院龙头带动能力,起到辐射带动基层作用。在编制使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赋予医共体更多自主权,真正意义上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
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是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提高管理水平。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队伍建设力度,着力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培养乡村医疗卫生队伍的职业情怀;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通过专家帮带、跟班学习、专家会诊等多种方式,借力提升我县医疗水平和重点专科的学科建设。三是畅通卫健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重点面向本地户籍、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