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非遗产业作为一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发挥着多领域的整合功能,探索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绩溪县非遗项目共有138个,包含了传统工艺类、戏曲民谣类、传统舞蹈类、祭祀礼俗类和民俗游艺类五大类。经过多年的深入挖掘,绩溪县在非遗这项工作上做到了保护和传承,建成了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现有绩溪县桂枝小学、徽善堂木雕有限公司和安徽徽顺酒店有限公司等多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产业发展道路上,主要以徽文化节庆活动、徽剧展演、民俗乡愁文化游活动为主,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方式活跃文旅市场。
绩溪非遗形成产业的有徽墨、徽菜和徽雕,具有不错的经济规模效应;艺术民俗礼俗类的主要是展示本土传统文化,服务旅游行业;个体经营的传统手工类则只能保障基本的生存,不能形成小作坊类的传习,无法提高产值,扩大经营。现今,在发展现有非遗产业的基础上,整合发展传统手工类非遗产业,创新发展艺术民俗礼俗类,对促进乡村振兴亦有助力,为此建议:
一、培育新一代传承人。乡村振兴需要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政府应当尽快建立非遗传承人培育机制,扶持已成规模类的非遗产业的人才培养,开展传统手工类非遗传承人比评比选活动,树立一批50岁以下具有培育潜力的非遗产业传承人的典型,利用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帮扶建立师徒结对传承纽带。
二、整合个体非遗产业。乡村非遗产业发展的局限最大程度上的原因在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可以与电商尝试共同搭建网销平台,建立绩溪非遗产品馆,为个体经营的非遗类产品提供销售渠道。
三、引进公司经营模式。将非遗产业与文化旅游投资结合起来,对整合过的能发展为规模产业的非遗项目,如竹制品等,以“行业协会+公司+小作坊+个体户”的方式,对接融入江浙沪长三角,发展为原材料和成品的来源地。
四、加快文创产品开发。创新性开发艺术民俗等类非遗文创产品,政府帮扶企业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交由企业生产和营销,营销收入按比例再次投入产品的研发。
|